师德典型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典型 >> 正文

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牛荻涛:好雨春风 辛勤耕耘

日期:2024-04-08     浏览数:

好雨春风 辛勤耕耘


君子端方,中正平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牛荻涛的教学生涯中,他坚韧不拔,矢志不渝,踏实前行,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应时知命,是蕴藏在内心深处学者的风骨与精神。和风细雨,遂成大树,滋养自己,庇荫他人。

—  题记


爱岗敬业,言传身教

1983年,牛荻涛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当时学习条件艰苦,但教师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兢兢业业地为培养学生付出心血和汗水。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牛荻涛毅然选择留在学校,成为结构力学教研室的一名年轻教师。教师职业让牛荻涛不敢松懈,边工作边学习,1986年考取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硕博连读,师从王光远院士、欧进萍院士。1991年博士毕业以后,牛荻涛重新回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从教40年,牛荻涛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所教授的《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随机振动》、《结构动力抗震》、《随机振动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等课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在教学工作中,牛荻涛时刻要求自己牢固掌握所授学科的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精通业务,精心施教,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教学规律,经常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对大多数人而言,力学是枯燥、深奥和抽象的代名词。但牛荻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力学问题,从实际生活与工程样例中去理解和感知力学的无处不在,善提“日用而不知”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都非常享受每节课带给他们的思考和快乐。用学生的话说:“牛老师改变了那种惯常的教学模式,我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也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模式。听牛老师的课,时间总是过的飞快,每节课都意犹未尽”。牛荻涛的课堂不仅在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格物致知的能力。

牛荻涛注重科学思维和科学前沿的引领,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信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者必先行为规范,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牛荻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深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1999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以来,牛荻涛共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30余人、硕士百余人,6名博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高校、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等,成为各自领域的重要人才。其中,国家级人才2人,包括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省部级人才4人,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2人,高等学校校长1人、院长2人,以及多名高校教师和企业骨干。

牛荻涛常常教育学生,理想信念决定人生的方向,青年人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而且要在心中扎根,积极进取,不断奋斗,这样才能在科研路上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此外,他告诉学生,做科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开拓视野,放眼国际,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成果,了解国外的科研动态、最新方向,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牛荻涛重视研究生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治学态度严谨。在学生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案、试验方法和论文书写等方面,自始至终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牛荻涛不断鼓励和辛勤培育学生,从技术上教导学生,从思想上开导学生。当学生在试验方面遇到问题,他总是亲自去试验室,了解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论文,无论多忙,他都要亲自指导,大到行文逻辑,小到格式、标点,反复批阅、修改,直到达到要求。

牛荻涛不辞辛苦,多次带领学生进行工程调研。他告诉学生,科学研究要联系实际,不要把科研立于高阁之上,科研要为实际工程服务,不要为了科研而科研。牛荻涛以严谨的治学之道、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拼搏的工作精神为学生树立了典范,激励了学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励精图治、不断创新。

在学生眼里,牛荻涛是严师慈父。他的学生说:“牛老师一直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时刻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汲取知识,同时也嘱咐我们如何做人。”他告诉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修德先于修身,要知足、感恩、礼让;其次是要学会做事,自强自立、广交朋友,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切忌随波逐流;然后才是学会做学问,勤能补拙,理论结合实际,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要相互协作,养成团队精神。

牛荻涛为人质朴,和蔼可亲,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每年新生入学,牛荻涛都要逐一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鼓舞学生“家庭困难不要紧,但不能丢了学习和生活的斗志,不要影响学习”,然后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牛荻涛非常关心学生身体健康,鼓励学生坚持运动,锻炼体魄,他常常对学生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牛荻涛崇尚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一心扑在工作中,牛荻涛每天在课堂、实验室、会场和机场无缝衔接,让学生们不仅感受到老师对工作所倾注的热情,更激发了心中对老师的敬意和在学业上更加努力的信念。

潜精研思,磨砥刻厉

1991年牛荻涛重新回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3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6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多年来,牛荻涛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结构可靠度与既有结构性能评估、工程结构抗震、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2年是牛荻涛科研事业的转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负责了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服役结构抗力衰减模型与可靠性研究”,开始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领域的研究。牛荻涛对大量混凝土结构进行检测评估,发现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性能随着时间增长而持续劣化,而使用者多关注于既有结构的安全性,据此在1996年申请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剩余寿命预测”与国家攀登计划(B)子课题“钢筋锈蚀模型与单层工业厂房剩余寿命评估”,开展了结构剩余寿命预测研究,并于1997年建成结构安全研究所,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平台。此后,牛荻涛相继获得了劳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牛荻涛著述了国内较早的一本系统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论著《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其引用量已达1000余次,对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后续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牛荻涛发现,现有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往往侧重于单一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实际工程结构往往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耦合作用,基于此,他在2003年申请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并于2005年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气与冻融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对策的基础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与此同时,考虑到结构在其服役年限内可能遭受地震作用,牛荻涛在2001年申请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役损伤结构的抗震性态评估理论与方法”。随后,牛荻涛提出将结构耐久性与工程结构抗震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于2007年获准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抗震性能评估研究。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牛荻涛等主持编制了协会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CECS 220:2007),该标准被中国建设标准化协会评为工程建设优秀标准,以此为基础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的国家标准《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GB/T 51355-2019)。

在多年混凝土耐久性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基础上,牛荻涛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材料科学的日新月异,牛荻涛从普通混凝土的研究拓展到纤维混凝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拓展,他从建筑工程中的普通混凝土到隧道工程中的喷射混凝土,2012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喷射混凝土隧道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随着对环境影响因素认识的深入,牛荻涛考虑了海洋极端环境及工业特殊环境,分别于2015年2016年2020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极端热湿气候环境建筑结构耐久性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既有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及修复技术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典型工业腐蚀环境混凝土中性化与钢筋锈蚀行为研究”

牛荻涛非常重视团队建设。他作为带头人的“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团队于2013年获得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2017年该团队考核优秀并获得了滚动支持。同年,他带领的“工程结构耐久性团队”被评为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

牛荻涛凭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敏锐的洞察力,经过不懈努力,引领他的研究团队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使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领域的研究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为推动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刀阔斧,积极改革

牛荻涛在教学、科研及其管理工作中积极改革,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牛荻涛有团队意识和全局观念,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2010年获准教育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2015年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扎实建设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平台,牛荻涛构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建立了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求知需求和成长需要的个性化环境,形成了有利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不断总结和补充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学科前沿动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善了教学资源库,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改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地训练了综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培养计划,积极培育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改善了教学条件。在培养规划中,既有整体规划,分年度实施计划,又有素质和结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着眼于青年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师德素质”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优化“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总体目标,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具体提出了导师制、试讲制、助教制、教研制、进修制、交流制、实践制等七大制度措施,以保证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优秀的教学骨干。

君子端方,中正平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牛荻涛的教学生涯中,他稳扎稳打,踏实前行,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应时知命,是蕴藏在内心深处学者的风骨与精神。和风细雨,遂成大树,滋养自己,庇荫他人。


上一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 下一篇: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王怡:​矢志科研育人 烛照绿色之路